服務熱線
17701039158
技術文章
TECHNICAL ARTICLES共聚焦技術可有效識別出在不同岩石上研磨出的赭石刻麵
術語“赭石"是指各種具有紅色或黃色或條痕表征的岩石,其範圍包括從(cong) 土壤團塊到礦石礦物等含有高比例氧化鐵的礦物。在此地點發現的大量赭石碎片顯示出了使用的痕跡,尤其是研磨產(chan) 生的剝落疤痕和條紋。在發現大多數赭石碎片(Rosso、d’Errico 和 Zilhão,2014)的同一地區還出土了二十一塊用於(yu) 加工赭石的磨石(Rosso、Pitarch Martí 和 d’Errico,2016)。
結合更經典的分析技術一起進行的摩擦學分析是為(wei) 了更好地了解赭石塊的加工和使用方式。
分析的樣品包括帶有因打磨而產(chan) 生的刻麵的赭石塊(圖 1)。即使這些刻麵經常出現在各類文獻中,但目前人們(men) 尚未嚐試過去定量地表征它們(men) 。在赭石塊上進行的實驗磨削痕跡,與(yu) 在現場出土的由不同岩石製成的磨石上的磨削痕跡相似,這讓我們(men) 能夠建立一個(ge) 比對框架。
我們(men) 記錄了通常用於(yu) 表征刻麵的變量(大小、是否存在凹槽或條紋、碎片上的定位等),並使用 3D 技術進行了無損摩擦學分析。
圖 1. 通過磨削(左上)和刮擦(左下)修飾的赭石碎片,其近攝圖說明了所用技術的痕跡診斷(經 Rosso 等人修改之後,2017 年)
研究人員對十九塊具有一個(ge) 或多個(ge) 刻麵的考古出土細粒度赭石塊,以及三塊分別為(wei) 極細粒度、細粒度和粗粒度的實驗性赭石塊上進行了研究。每個(ge) 赭石塊都分別使用石灰岩、石英岩和砂岩磨石進行了研磨。
為(wei) 了捕獲大麵積區域,我們(men) 利用具有 20 倍明場物鏡的 Sensofar S neox(Z 範圍為(wei) 幾毫米)測量了 5×5 視場的區域。在處理數據後(移除形狀和異常值,填充非測量點),結果曲麵如圖 2 所示。
圖 2. 使用共焦技術測量的實驗刻麵(A、B、C)和考古出土刻麵(D 到 L)的 3D 渲染(經 Rosso 等人修改,2017 年)
運用高斯濾波(截止值為(wei) 0.25mm)來僅(jin) 聚焦於(yu) 粗糙度,而在測試了多個(ge) 標準參數 (ISO 25178) 之後,Sq 和 Sdr 成為(wei) 區分實驗刻麵的有效選擇(圖 3)。在某些例子中,結果突出顯示了在屬於(yu) 同一塊赭石的不同刻麵上記錄下的粗糙度值間的顯著差異。
這表明某些赭石碎片可能在不同的時間在不同的磨石上加工,從(cong) 而產(chan) 生少量的赭石粉。並行進行的色度和粒度分析表明,得到的粉末在顏色和粒徑各不相同,並且無論是在功能性還是在象征性意義(yi) 上,均是被用於(yu) 不同目的(Rosso、d’Errico 和 Queffelec,2017 年)。
圖 3. 與(yu) 實驗刻麵和考古出土碎片的 Sq 和 Sdr 值相關(guan) 的散點圖。(a) 在由不同岩石製成的磨石上研磨極細粒度的赭石塊(實驗碎片 1)、細粒度的赭石塊(實驗碎片 2)和粗粒度赭石(實驗碎片 3)而得到的結果。(b) 對考古赭石塊上研磨刻麵的粗糙度分析而得到的結果。相同顏色的圓點表示在同一碎片上進行的測量。灰色圓點表示考古出土樣品的整體(ti) 變異性(經 Rosso 等人修改,2017 年)
共聚焦技術可有效識別出在不同岩石上研磨出的赭石刻麵.研究結果有助於(yu) 增進我們(men) 對 40,000 年前居住在 Porc-Epic 洞穴的中石器時代人類的對赭石的加工和使用的理解。
將相同的方法應用於(yu) 出土於(yu) 其他中石器時代遺址的赭石件,可以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,赭石的改性方式會(hui) 發生變化,這提供了有關(guan) 赭石在這些社會(hui) 中所發揮的功能的關(guan) 鍵信息,並能幫助確定在人類的曆史長河中,顏料是在什麽(me) 時候被第一次象征性地使用的。